![]()
春节是中华儿女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,红色的春联、绚丽的烟花、热闹的团圆……有关春节的各种习俗一代代相传。今年的春节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别样的喜悦,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,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,首府青少年徜徉其中,通过参加活动、动手体验,或是与家人团聚,感受春节所蕴含的非遗味道和传统味道。
文化场馆探寻文化味
中国年,中国味。要探寻节日的文化气息,文化场馆当然是首选。 腊月,敕勒川绿地小学腾飞路校区三年级和四年级的75名学生,走进呼和浩特博物馆参观了“灵蛇献瑞”生肖文物大联展。王溢阳同学平时多次来过博物馆,但还是第一次参观生肖主题的展览,她兴奋地说:“没想到古代有那么多和蛇相关的文物,还有很多关于蛇、生肖的传说,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。” 1月25日,农历腊月二十六,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的“‘博’研青城”研学品牌发布暨呼和浩特博物院2025年研学活动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博物馆举行。当日,举办了“币不可少(钱币变形记)”和“文物里的年味——非遗味道”两项岁时节日研学活动,通过老师的讲解,以及自己动手制作,学生们体验了传统春节的文化味道。 呼和浩特博物院副院长董萨日娜表示,通过“‘博’研青城”研学品牌的发布,将进一步发挥研学旅游综合功能,集中展示首府文博的优良品质,继而以博物馆研学为样本打造具有北疆文化特质的研学产品,大力提升研学基地的实践功能、文博场馆的宣教功能。 大年初五,首府一家研学机构的负责人桃子老师便带领40多名文化小使者走进五塔寺博物馆,参与“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”,一起做了非遗拓印。据她介绍,作为研学服务商,她团队一年在呼和浩特博物院的六大馆要开展30余场活动,内容主要是体验传承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,每一期差不多有40多名学生参加,“到博物馆参加活动,既能参观又能学习,特别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,报名非?;??!?/p>
动手体验感受非遗味
中国年,非遗味。春节里非遗文化的传播、传承,其实就在每一个家庭的细微行动里。 春节前夕,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(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)二年级学生张夕洣参加了赛罕区文化馆“我们的节日·春节”主题活动,和专业的书法家们请教、学习,自己书写了春联。在家里,张夕洣的母亲还给她和妹妹买了可以拓印的工具,张夕洣说:“我们一起印了好几张福字,各种不一样的字体,春节的时候都贴到了家里的门上,感觉特别喜庆?!?/p> “姥姥姥爷过年好,祝六六大顺、八方来财、蛇来运转、事事顺心!”大年初一,张夕洣带着妹妹穿着拜年服,向姥姥姥爷拜年,张夕洣说:“我知道中国有好多关于生肖的成语,都很吉利,比如龙年拜年可以说龙腾虎跃,羊年能说三阳开泰,马年能说马到成功……反正每一年都不一样,我还得继续学,拜年用得上。” 托克托县第二小学的李卓燃和妹妹李佳璇在妈妈带领下,一起采买瓜子、花生、糖果等年货,还一起做了剪纸,穿了喜庆的拜年服,精心制作了拜年短视频……“在备年货的时候,我们一起买了托县的麻糖并打包寄给朋友们,在这个过程中,我和孩子们讲解为什么腊月二十三要吃麻糖,也告诉他们麻糖制作还是一项非遗文化,让他们更加了解家乡、了解本土文化?!崩钭咳寄盖装勘硎荆ü煤⒆硬斡朊δ?、买年货、拜年的过程,能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春节的氛围,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也为寒假增添了不少乐趣,全家人都很开心。
回乡过年乐享团圆味
中国年,团圆味。春节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,也是全家团圆的幸福时刻。 这个寒假,首府的不少青少年也回到充满自然气息的乡村,与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享受欢乐祥和的团圆时刻。16岁的穆思源与家人按照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传统习俗,从市区出发驱车两个小时回到清水河县双石槽村。穆思源说,相比城市里的车水马龙,村里要显得安静许多,但是推开院门,每家每户都特别热闹,姥姥姥爷家一天中总有好几波亲戚来串门,每个人都很热情,她说: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的串门,和我妈妈的亲戚们一起结伴而行,村里的每一家都要进去拜个年,大家有说有笑,聊起了童年趣事,感觉妈妈笑得特别开心?!蓖?,她也和舅舅家、二姨家的孩子一起玩耍,关系亲近了不少。让她特别开心的是,还吃到了姥姥特意为她包的土豆馅大包子,满足极了。 同样,好乐学校学生郝崇博过年也跟着家人回到了爸爸的老家武川县。12岁的年纪正是爱动的时候,每天在奶奶家跑来跑去,为老人增添了很多欢乐。他的母亲刘女士表示,孩子是奶奶带大的,感情特别深厚,“尤其是过春节,一定要回来和老人一起过,让老人和孩子多相处一段时间,享受天伦之乐。同时,我也会教育孩子不要忘记家人的关爱,常心怀感恩之心,只有一家人团圆和睦,整个家族才会团结兴旺?!?/p> 记者 王璐 文/图 |